歌曲《和秀山麗水共度幸福年》、戲曲聯唱《梨園頌歌》、舞蹈《春來了》……1月17日,一場村晚優秀節目展演在蓮都區古堰畫鄉景區精彩上演,來自蓮都區各鄉鎮、街道選送的村晚節目,讓前來景區游玩的游客們大飽眼福。
“今天真是來對了,第一次體驗鄉村春晚,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看節目,感覺特別過癮。”來自杭州的游客張超說,原汁原味、充滿鄉土氣息的村晚節目,不僅讓他們一家人感受到蓮都傳統民宿、特色文化,更是在春節來臨之際給大家帶來了濃濃年味。
時光倒轉回1981年大年初一,慶元縣月山村鄉親們聚在一起,在學校操場的中間敲起鑼鼓,拉響二胡,唱起民歌喜慶過節。自此,由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月山春晚正式成形,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臺春節聯歡晚會,比中央電視臺春晚還早了兩年。
從那以后,麗水鄉村春晚走過了43個年頭,歷經數次傳承和創新,已成為中國鄉村過年的文化樣本。
經過近三十年傳承,2010年,月山春晚被授予全國群眾文化最高獎——群星獎,月山春晚的故事,還入選了浙江中學語文課本。鄉村春晚的“月山模式”,在處州大地廣泛復制、改良、創新和提升。2013年開始,麗水大力推動鄉村春晚建設,以農村文化禮堂為平臺,全面推廣月山春晚經驗和做法,啟動了鄉村文化藝術骨干“四個100”人才培養工程,連續3年每年培訓幫扶骨干、村晚民星、村晚導演、村晚主持各100名。
經過系統化打造,一縣一特色的鄉村春晚品牌日趨成熟。遂昌縣王村口鎮橋西村鄉村春晚舞臺以藝術形式展示崢嶸歲月;縉云縣官店村鄉村春晚是婺劇的集中展示平臺,全村老少“上臺能唱戲,下臺能種地”;蓮都區數字文化館以鄉村春晚為主題,不斷探索科技與鄉村春晚品牌發展融合;景寧畬族自治縣以“百村鬧春”的形式舉辦了百余臺具有畬鄉傳統文化特色的鄉村春晚;云和突出“百項非遺”特色辦村晚;松陽結合古村落辦村晚……遍地開花鄉村春晚,助力麗水形成“鄉村春晚+全民參與”“鄉村春晚+紅色文化”“鄉村春晚+民族團結”“鄉村春晚+僑鄉文化”“鄉村春晚+家風家訓”“鄉村春晚+鄉土戲曲”“鄉村春晚+鄉村村晚”“鄉村春晚+鄉賢力量”“鄉村春晚+文明實踐”“鄉村春晚+數字鄉村”十大案例,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“麗水模式”。
至今,麗水市已有63%的行政村實現自辦村晚覆蓋,全市每年都有1000多個行政村自辦村晚, 1000多名農民導演、30多萬村晚民星、80多萬觀眾、20多萬外地游客在鄉村春晚的草根舞臺上,展現了自己的文化夢、春晚夢。
村晚不僅成為麗水鄉村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,同時也成了村民家門口的富民經濟,每年大量的民俗節目和100多臺特色春晚引爆了鄉村旅游,春節成了麗水“村晚紅利”黃金周。
來麗水鄉村體驗獨特年味,成為人們過年的新時尚;蜂擁而至的人流,則為麗水鄉村振興貢獻了新的市場。農戶在甜橘柚果園里辦起“倉庫春晚”,長在樹上還沒來得及采摘的水果,就被看春晚的客戶訂購一空;月山村每年都會在演出當天舉辦農產品展銷會,方便游客購買當地特色農產品、手工藝品。
借助鄉村春晚的火爆勢頭,麗水“山”字系品牌展翅騰飛。“麗水山居”春節期間訂房火爆,一房難求;“麗水山耕”開啟春節年貨村級展銷,把農產品賣到鄉村春晚現場;“麗水山景”成為游客們在朋友圈轉發最多的“春節風景”。
鄉村春晚帶來的不只是濃濃年味,2020年6月,麗水市紀委監委機關啟動“清廉文化進村晚”品牌建設,更是讓“清廉景色”成為村晚的“靚麗底色”。
近年來,麗水大力倡導引領“春晚”到“村晚”的轉變升級,鄉村春晚不再局限于春節假期,處處可辦、人人參與的村晚,成了文旅農有機融合新的增長極。
全市各地充分結合傳統節日、地方民俗、民間風俗,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,使“村晚”常態化。在五一、國慶等節假日里,蓮都區老竹畬族鎮沙溪村辦起了原來只有在春節和“三月三”才擺出來的“山哈大席”,松陽縣茶排村同樣常態化擺開了客家農事民俗體驗活動,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春節以外的時間來到麗水體驗多彩民俗。
除了以村為單位舉辦,我市還衍生出以家庭為單位、以親情為紐帶的“家庭春晚”。通過一家人的共同策劃、編排演出,把良好家風傳遞,言傳身教、寓教于樂。
“遠處蔚藍天空下涌動著,金色的麥浪……”2022年10月29日下午,青田縣禎埠鎮陳篆村村口的小樹林里歌聲飄揚,在村民的喝彩聲和掌聲中,麗水市“村晚夢劇場”首場演出正式開啟。
這是麗水在鄉村春晚的深厚基礎上推出的“村晚夢劇場”品牌,以鄉村春晚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民間資源為依托,融合社會力量和政府力量,點燃鄉村文藝星火,讓文化更深度地融入百姓生活。
“在仙俠湖邊營地開‘村晚’,畫面感非常唯美。”2022年11月25日晚,遂昌縣湖山鄉星空露營基地里舉辦的“村晚夢劇場”露營節,讓來自金華的攝影愛好者劉玲杭連呼過癮。
鄉村春晚不僅成為全市鄉村民眾狂歡的文化盛宴,還帶著民族自信走出國門,走上國際融合發展的道路。
2018年初,“僑鄉中國年”正式落戶麗水市青田縣,“鄉村春晚+僑鄉文化”模式,在青田縣山口村、龍現村走向國際舞臺。來自25個國家的500余位國際友人入村結對,與當地村民共度農歷新年,親歷中國春節的美好時光。
徐愛菊是分布在全球22個國家的34位青田海外宣傳文化大使之一。在她和許多青田華僑帶動下,已經有52個國家和地區推動開展了681場的“中國廟會”“中國春”等新春活動。
“很多老外對我說,希望能來青田村晚現場,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。”徐愛菊說,蓬勃發展的鄉村春晚,深深吸引著國際友人,一臺“村晚”成為文化大使,不斷唱響海外中國年。
豐富多彩的鄉村春晚,更是在全國結出累累碩果。2016年,由麗水和全國各地5個地級市發起成立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,由此形成了麗水為軸、全國聯動、全球逐步參與的中國春節習俗,如今已在祖國大江南北552個縣、超過69000個鄉村蔓延開來。
2021年8月,麗水發布全國首個鄉村春晚市級地方建設標準,發源麗水的鄉村春晚成為國家文化標志;2022年1月4日,鄉村春晚被寫進中央1號文件,成為各地推動鄉村振興的文化標配。
前段時間,麗水市文廣旅體局等單位聯合申報的“麗水市農村綜合改革(鄉村春晚建設)標準化試點”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第五批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的項目。該試點項目將形成鄉村春晚標準化可持續發展模式,打造“鄉村春晚”升級版,進一步讓麗水鄉村春晚成為立足麗水、輻射全國、影響世界,展示中國鄉村文化魅力的重要品牌。
“未來,我們希望以標準化、數字化、產業化來續寫村晚故事,讓世界看到中國農村真實的、幸福的、祥和的面貌,讓村晚真正成為國際范、中國味的文化交流品牌。”市文廣旅體局負責人這樣說道。
![]() |
![]() |